本帖最后由 隨州日報 于 2022-1-9 09:10 編輯
來源:長江云
* S# }1 b% m. E1 P( J) w3 p8 H z* `# `+ T, I. t' g
3 E+ b$ Z. J/ h5 B8 J0 Q5 g一次搶救性發(fā)掘,發(fā)現(xiàn)一個不見史書記載的神秘諸侯國。曾侯乙所謂何人?恢宏精美的編鐘何人所有?精致繁雜的青銅器,揭示歷史謎團的銘文,一個戰(zhàn)國時期的大墓,講述一段傳奇故事……
0 p6 H, S5 M# S& Y1 x: @
6 F5 ?$ _8 \! Z a+ e5 S" [; ]' O5 L- y& Y. L# R! D
1月8日晚8時,央視大型節(jié)目《中國考古大會》再次聚焦湖北隨州,多角度講述了這片歷史悠久的土地上發(fā)生的傳奇故事。 ( h2 h4 v% U/ ^) x7 z% ?. ^/ d, L
8 U) ~) p' K& ?& V) r
+ s3 e* H+ ?+ \7 x! }7 f% x/ k. t) |9 }- e( `9 ?* C* U; {
! m. s C H/ y. X
) n9 @6 ]! q, ~6 B+ N該節(jié)目三大看點引人矚目:看點一、曾侯乙編鐘刻有3775字古代樂理百科全書:作為樂器,曾侯乙編鐘的皇皇巨制和優(yōu)越性能在世界音樂史中都是獨樹一幟的,而編鐘上的銘文更是被稱作一部古代樂理百科全書。曾侯乙編鐘銘文共有3775個字,這個銘文有記音的功能??袋c二、曾侯乙編鐘一鐘雙音??袋c三、為什么說曾侯乙編鐘是龍的世界?節(jié)目中多位重量級考古專家闡述說,曾侯乙編鐘微體雕刻小如米粒,細如發(fā)絲,其實都是龍的形象。據(jù)了解,該節(jié)目在1月8日晚上央視一套播出,湖北廣電融媒體記者在央視頻同步直播觀看時發(fā)現(xiàn),節(jié)目觀看人數(shù)達到了400多萬人次,許多網(wǎng)友同步互動交流,對優(yōu)美動聽的編鐘樂舞贊不絕口,該節(jié)目1月9日央視4套還將重播,詳實的資料、權威的解讀加上引人入勝的傳奇故事,一下將全世界觀眾的視線聚焦到了中國湖北隨州這片古老的土地上。 湖北隨州,炎帝故里,編鐘之鄉(xiāng)。1978年,隨州隨縣擂鼓墩出土的曾侯乙編鐘驚艷世人,讓史籍未記載的曾國引起學界關注。幾十年來,隨著考古工作的持續(xù),在湖北隨州曾侯乙和周邊古墓群,越來越多的寶藏被發(fā)現(xiàn),如今,這當中有相當多的國寶級文物就在國家一級博物館隨州博物館展陳,引來游客陣陣驚嘆。 隨州市博物館新館毗鄰擂鼓墩古墓群,現(xiàn)藏有文物1萬余件(套),其中國家一級文物318件(套),藏品以商周青銅器居多。博物館基本陳列以“漢東大國”為主題,包括“炎帝神農(nóng)故里”“屹立漢東——隨州葉家山西周墓地”“曾(隨)國迷蹤”“曾侯乙墓”“擂鼓墩二號墓”“漢風唐韻”“追回的寶藏”7個常設展覽,并設有曾侯乙編鐘樂團演奏廳和湖北省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展廳,多角度講述了這片歷史悠久的土地上發(fā)生的傳奇故事。 破解“曾隨之謎” 走進展廳,黃色浮雕的古代地圖上,“漢東大國”四個大字格外醒目。“漢東大國”,就是今天人們所知的曾國。然而,在曾侯乙墓大量國寶級文物出土之前,歷史學家竟不知曾國的存在,因為在歷史文獻中,沒有任何關于曾國的記錄?!蹲髠鳌酚涊d:“漢東之國,隨為大。”然而令人疑惑的是,大量春秋時期曾國文物出土的區(qū)域,正是史料中記載的隨國所在地,以隨為名的文物此地卻未出土。學界稱之為“曾隨之謎”。 - o c b8 a/ @" o& |
2 E" g$ d8 g6 I2 T, l( m9 X& C
7 M) M. \* x' i# Z" e! `, ^
西周半環(huán)形龍紋銅鉞(隨州市博物館供圖) 進入“曾(隨)國謎蹤”展廳,斝、觚、鐘、鼎、斧、鑿、刀、戈等各種青銅器映入眼簾。人們常用“鐘鳴鼎食”來形容古代貴族的奢華生活。鼎的大小是權力、地位的象征。安居羊子山出土的獸面紋鼎,鑄于西周早期,體形高大,腹部及三足根部均裝飾霸氣的獸面紋,分別以凸起的扉棱為額鼻,形成上下接應的三組,頗具威嚴氣勢。曾侯與編鐘更加龐大。一組8件編鐘2009年出土于隨州文峰塔墓地,其中最大的一個通高112.6厘米、重149.5千克,是除曾侯乙編鐘外考古發(fā)現(xiàn)體形最大的青銅甬鐘,其制作之精湛、構造之復雜都可與曾侯乙編鐘媲美,器身上的紋飾繁縟程度甚至超過了曾侯乙編鐘。讓考古學者驚喜的是,鐘體正面、背面均鑄有銘文,這169字銘文,為“曾隨之謎”的破解提供了關鍵依據(jù)。 曾侯乙編鐘中有一件镈鐘為楚惠王所贈。楚國稱霸一時,楚惠王為何要作一套镈鐘恭敬地祭祀曾侯呢?曾侯與編鐘的銘文給出了答案:吳楚之戰(zhàn)中楚國一度處于下風,是曾侯“親博武功”才使得“楚命是靜,復定楚王”。曾國保護了楚王,楚王便與曾侯與共立齋盟,恢復了曾國故有的疆域。曾侯與特鑄此鐘記載這段豐功偉業(yè)。這段銘文與《左傳》《史記》等文獻中記載“吳師入郢之役,楚王避險于隨”之事相印證。專家們據(jù)此推斷,曾國即是隨國,為一國兩名。曾侯與3號鐘鑄有銘文“曾侯與曰:余稷之玄孫。”“稷”即后稷,為周人先祖。由此可知,曾侯是后稷的后代,與周王同屬姬姓。 探尋曾國變遷 若曾國為周王分封的姬姓諸侯國,那么,始封之君是誰,曾國傳承幾世,因何而滅呢?“屹立漢東——隨州葉家山西周墓地”展介紹了曾國的來歷。葉家山墓地位于隨州市浙河鎮(zhèn)蔣寨村,經(jīng)2011年、2013年兩次考古發(fā)掘,出土青銅器、陶器、玉器、漆器等7000余件(套),其中許多青銅器上帶有“曾侯”銘文,“曾侯諫”“曾侯犺”出現(xiàn)最多。考古研究發(fā)現(xiàn),葉家山墓地至少埋葬了3位曾侯,時代應為西周早期。 南公簋是此處展示的重要文物之一。簋是古代食器和禮器。南公簋上圓下方,對稱莊重,周身飾有云紋獸面,鑄造技藝精湛。簋身上刻有“犺乍列考南公寶尊彝”銘文,表明曾侯犺的父輩是南公。結合史書和金文記載可知,南公便是西周開國功臣南宮適。西周初年太公封齊、周公封魯、召公封燕、南公封于南土,拱衛(wèi)周王室。曾侯犺墓出土的5件編鐘,雖不及曾侯乙墓編鐘精美,卻是目前中國發(fā)現(xiàn)最早、最多的成列編鐘。葉家山出土的半環(huán)形龍紋銅鉞則顯示當時曾侯具有替周天子討伐叛亂者的崇高地位。西周時期,斧鉞是權力的象征,周王親自用于征伐或禮儀活動,或授予諸侯、高級官員來行使軍事征伐之權力。龍紋銅鉞整體呈龍形,從龍頭至龍尾彎成半環(huán),龍尾下方有兩個圓環(huán),為連接木杖之處。銅鉞上刻有“太保虘”銘文。太保為周代三公之一,僅次于太師、太傅。凝望此鉞,可以想見數(shù)千年前曾侯手持銅鉞,指揮三軍、征討四方的威武形象。眾多文物共同表明,曾國在西周早期就已封侯立國,與附近的噩國共同鎮(zhèn)守南疆,防御荊蠻,即楚國。隨州市博物館也藏有不少噩國青銅器,折射了噩國這一神秘諸侯國的興衰及其與曾國的關聯(lián)。 , c" [- I7 \& M% r, }: K
1 v! I6 B7 s! B1 G7 m! O( N5 g6 f/ Y
5 D2 C9 {( u, c2 f9 @' A6 @" u$ b; z西周噩侯方罍。(隨州市博物館供圖) 湖北簡稱鄂,古通“噩”字。2007年隨州羊子山4號墓出土的青銅器上,發(fā)現(xiàn)了“噩侯乍旅彝”“噩侯乍旅寶尊彝”等銘文,證明這里曾是噩國所在地。展廳里,造型奇特、紋飾立體生動的噩侯方罍,讓人忍不住駐足欣賞。一般青銅器表面常見綠色銹,而噩侯方罍表面覆蓋著藍色銹,更顯神秘而高貴。據(jù)介紹,青銅器上藍色銹的形成,不僅與青銅成分有關,也與埋藏環(huán)境有密切關聯(lián)。那么,鑄造出如此精美青銅器的噩國,后來為何消失?據(jù)出土文物上的金文記載,西周晚期噩侯馭方聯(lián)合淮夷、東夷起兵反叛,最終被周厲王派軍消滅。噩國滅亡后,其原有封地被曾國接管,才成就了春秋時期“漢東之國,隨為大”。
$ g2 w+ {- [/ f; E( r5 q0 Y4 Z5 F2 l/ y# U( T
/ ?& v$ C N j/ d' i6 E2 H9 S隨州市博物館藏葉家山出土青銅器上獨特的藍銹。動脈影攝 從葉家山墓地展區(qū),到曾侯乙墓展區(qū),再到擂鼓墩二號墓展區(qū),一件件文物訴說著曾國由盛而衰的歷史變遷。考古研究發(fā)現(xiàn),有確切名號的曾侯共11位,從曾侯諫、曾侯犺到曾侯乙、曾侯丙。在春秋爭霸中,隨著楚國勢力日益壯大,曾國采取了與楚聯(lián)姻、結盟等外交策略。春秋中期的曾侯寶及其夫人羋加墓出土編鐘19件,銘文記載羋加為楚王侯之女,嫁給曾侯寶不久,曾侯寶英年早逝。羋加勇挑重擔,治國保疆,政績卓著。戰(zhàn)國早期,曾國在與楚國的對峙中不落下風,曾侯乙時期國力達到鼎盛。曾侯乙墓共出土文物1萬余件(套),其中兵器4777件,戈、戟、矛、盾、弓、鏃等應有盡有,曾國的軍事實力不言而喻。而1981年在曾侯乙墓以西102米發(fā)現(xiàn)的擂鼓墩二號墓,年代為戰(zhàn)國中期,雖然時間更晚,銅器鑄造技藝卻比曾侯乙時期粗糙得多,顯示出曾國的衰頹之勢。擂鼓墩十三號墓和六號墓,時代介于戰(zhàn)國中晚期之間。 匠心令人稱奇 曾國雖已消失在歷史長河中,但所留下的藝術瑰寶卻驚艷了世界。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銅雙音65件編鐘,鑄造精美,十二律俱全。擂鼓墩二號墓出土的36件編鐘,與曾侯乙編鐘音律互補、珠聯(lián)璧合,堪稱曾侯乙編鐘的“姊妹鐘”。兩套樂鐘(镈鐘除外)合計100件,可分可合,是一個完整、宏偉的編鐘系列。
' W }* W# m' r: H! Q: ^" q: o# ^- x) v
/ o0 p: [4 N# l; D, I1 q戰(zhàn)國時期擂鼓墩二號墓編鐘。(隨州市博物館供圖) 擂鼓墩二號墓編鐘又稱“神人操蛇獸面紋甬鐘”,為隨州市博物館的鎮(zhèn)館之寶。出土時以大鐘套小鐘的方式擺放,沒有鐘架。整套編鐘低音渾厚,中音圓潤,高音清脆悅耳,可以旋宮轉調(diào),演奏許多中外名曲,和現(xiàn)代鋼琴一樣具備世界通用的C大調(diào)。鋼琴的歷史只有300年左右,編鐘的歷史卻有2400多年,中國古人的音樂智慧令世界驚嘆。古代工匠在青銅食器上的巧思也令人稱奇。隨州市博物館展出的膫君甗,是楚國膫君送給曾侯丙的禮物。膫君甗由圓形的甑和三足分立的鬲上下兩部分組成,是一件蒸煮食物的器具。它的精妙之處在于,甑口沿下鏤空了10個對稱氣孔,當甑內(nèi)的水蒸氣達到一定密度,氣體就會向下方散發(fā),與現(xiàn)代高壓鍋原理相似。獸形座銅熏燈也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珍品。銅熏燈由怪獸形燈座、燈盞和香熏罩三部分組成。怪獸腹空,用以盛油,背部以鏈連接蓋子,獸額寬平,直立一燈盞,尾部后卷,直立一香熏罩。此器兼具油燈與香熏功能,為同時代出土文物所罕見,既實用又環(huán)保。曾國已滅,隨地長存。在“炎帝神農(nóng)故里”展區(qū),可以追溯比曾國更古老的過去;在“漢風唐韻”展區(qū),可以看到漢唐盛世隨州的繁華和進步。 隨州博物館創(chuàng)建于1978年,與曾侯乙編鐘出土時間同年。2020年12月,隨州市博物館成功晉升國家一級博物館,實現(xiàn)了隨州文博人多年的夙愿,填補了隨州市一級博物館的空白。 國家一級博物館是我國博物館領域的“金字招牌”。根據(jù)國家文物局規(guī)定,博物館評估定級是從博物館綜合管理與基礎設施建設、藏品管理與科學研究、陳列展覽與社會服務等方面作出的綜合評價,從高到低劃分為三個等級,國家一級博物館是最高等級。那么在隨州博物館,除了以上寶物之外,還有哪些值得一看的珍貴文物呢? ! i! l( o7 }/ A: d
( g- l+ r4 H: I; J
- D; A* H( y" \( w* e% r5 b
(圖為戰(zhàn)國菱形勾連云紋銅敦) 1983年擂鼓墩吳家塆13號墓出土。呈橢圓球體,蓋、身相同,蓋口部有三個舌形扣鈕,可扣合。蓋、身分別有三個扁狀透空獸形鈕、足,口部均有兩個對稱環(huán)形耳。通體飾菱形勾連云紋、三角幾何紋、渦紋。
5 q3 j' ^1 V4 }# ^, y: j, l5 d/ s" ^% _ Z4 M/ @
! K7 M5 g* c4 t9 h3 o; c1 d(圖為戰(zhàn)國中晚期蟠螭紋銅方壺) 此器蓋呈花冠狀,鏤空,無頂,直口微侈,長方頸微束,頸部附一對稱伏龍形耳,龍舌高揚,溜肩,在頸與肩交接處有一圈方形箍,箍中部有一道凸棱,方腹外鼓下收,腹中部有一圈寬帶凸棱,腹部四方中部由箍至足各有一縱向寬帶,并與橫寬帶凸棱相交呈“十”字形格欄,長方圈足。
5 {4 X3 n5 K8 z3 R; U6 R, ?: ]8 q1 O+ R( ~. J/ A
# z( q4 A4 k6 s: |$ j, m
(圖為西周扉棱提粱卣) 該獸面紋扉棱提梁卣,紋飾奇特,器形宏偉,世所罕見。其“獸面”圖案之獨特,在于眼睛的表現(xiàn)方式很寫實,濃眉杏眼,似含笑意,與通常的“饕餮紋”比,少了幾分獰厲之像,在青銅器紋飾中堪稱另類。 光耀漢東 使命在肩 2021年12月,隨州市第五次黨代會召開,值得注意的是,在這次黨代會的報告中,對隨州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描述可謂是十分罕見,字里行間其珍視和珍重之情溢于言表。隨州市第五次黨代會報告指出: 光耀漢東使命在肩,切需要我們與時俱進、聚勢而興。神韻隨州,人文始祖、編鐘樂祖、調(diào)味食祖“三祖鼎立”。文化是我們這座城最深沉厚重的力量,是我們這群人最引以為傲的榮耀。 哪里曾留下中華文明第一組偉大的腳印?隨州!炎帝神農(nóng)在隨州首植五谷、遍嘗百草,開創(chuàng)華夏農(nóng)耕文明,把自強不息、開拓進取的基因融入我們的血脈。 哪里曾鑄就先秦時期第一組完整的樂音?隨州!曾侯乙編鐘被譽為世界“第八大奇跡”,銘刻著人類第一本音樂教科書,代表著當時最先進的冶金鑄造技術,確立了先秦時期隨國南方工業(yè)文明中心地位,彰顯了禮樂文明的精典之都、精美之器、精神之源。 哪里曾迎來中國民本思想的第一束曙光?隨州!大賢季梁興政于隨,最早提出“民為神主”“先民后神”;隋文帝楊堅發(fā)跡于隨,創(chuàng)立三省六部制、科舉制,這些治理思想源遠流長,成就了隨州作為中國古代治理高地的榮光。 哪里曾陪伴唐代第一詩人的青春生命?隨州!詩仙李白在此徜徉山水,留下了“彼美漢東國,川藏明月輝”的千古禮贊;大文豪歐陽修在此畫荻學書,領導北宋詩文革新運動;神農(nóng)文化、曾隨文化、詹王文化交相輝映,涵養(yǎng)了隨州厚重的文化底蘊和隨州人絢麗的精神底色。 這是隨州最具戰(zhàn)略意義的發(fā)展軟實力。我們要珍惜老天爺?shù)摹岸髻n”,傳承老祖宗的“寶藏”,辦好老百姓的“盛宴”,把握歷史的邏輯、時代的浪漫、現(xiàn)實的需求,以文塑產(chǎn)、以產(chǎn)彰文,以強烈的歷史自豪感、文化自豪感擔起明珠輝耀的時代使命! (湖北廣電融媒體記者雷少軍 周科屹 視頻來源:央視頻,央視影音,央視網(wǎng),部分圖文來源:人民日報海外版 責任編輯 陳皓) & B2 V* l9 Z8 R. ~) r
|